粉嫩少女心暖胃又暖心
第一次就看上眼
在台灣有一句話「一午、二紅沙、三鯧、四馬加、五鮸、六嘉鱲、七赤鯮、八馬頭、九烏喉、十春子」,是描述眾所喜愛的熱門魚類排行榜,今天的主角就是排名第七的赤鯮。俗名赤鯮的他,中文名是黃背牙鯛,是臺灣家喻戶曉的好魚之一。如果在魚攤看到一排閃著淡金黃色光澤,近看金裡透紅的魚,那可能就是赤鯮。
說可能,是因為最常被誤認為「赤鯮」的魚,是跟他80%相似的「盤仔魚」,因為過去盤子魚價格低,又被俗諺稱「盤仔假赤鯮」。雖然兩者都為鮮紅體色,相比之下赤鯮身體會帶有些黃色斑塊,且赤鯮的背鰭不像盤仔魚延長為絲狀。下次在魚市場可以挑戰看看,再問老闆正確答案!
赤鯮常見約25公分大小,身體呈現側扁的橢圓形狀,短短的臉、有著高高的背部。背部的金黃色光澤正是他被喚為「黃背牙鯛」的命名由來。而「赤鯮」的名字則是因為,他從身側的紅色向下漸層為粉紅,最後至肚子的白色。整尾赤鯮很像紅色雞蛋花的配色,襯托出一股粉嫩少女的風格。
他唯一的背鰭長得很平整,一條條長度相近的棘條與他們中間的鰭膜,通常是淡黃至淡紅色。長長的胸鰭比腹鰭略長一些,最後有一個叉型的紅色尾鰭,全身都是浪漫的戀愛色澤。也因為紅色在台灣傳統中代表喜氣,因此赤鯮是台灣很受歡迎的高級料理用魚。
餐桌上的他
肉質鮮美的赤鯮,是百變魚料理的主角,常作為高級的烤魚。不論是生食、煮湯、清蒸、乾煎、火烤皆美味。 肉質鮮嫩、淡粉紅色的生魚片,是新鮮赤鯮的限定料理,切成薄片後可搭配醬油、醋等調味料,做成鮮甜的赤鯮生魚片。
赤鯮也很適合煮湯與清蒸。先將赤鯮與薑、蒜一起燉煮,再加入喜歡的蔬菜與配料,例如豆腐、香菇、蘿蔔,最後用雞蛋、青蔥悶煮,就是一鍋營養滿分的赤鯮燉湯。
整尾的赤鯮用煎魚或烤魚的烹調方式,也能完美呈現赤鯮的美味,只要加熱到表面金黃後,就可以上菜啦!美麗的紅色赤鯮放在餐桌上,頓時為晚餐加色不少。赤鯮烤魚可以先吃原味、享受他獨特的甲殼類香氣,再加一點點胡椒鹽,去感受調味料帶出氨基酸的自然甜味及豐富油脂。
大海中的你
中文名:黃背牙鯛
英文俗名:Yellowback sea-bream
中文俗名:赤鯮、赤章、黃牙鯛、連子鯛
主要以甲殼類、軟體動物與小型魚類為主食,赤鯮棲息在沙泥底質的海域,通常是沙岸的沿岸或大陸棚,深度介於50-200公尺之間。因此,他的另外一個名號是「深海三寶」之一,與一樣討人喜歡的石狗公跟紅馬頭魚並列。
分布範圍為西太平洋,從日本南部、韓國南部、臺灣、中國等海域,都有他的蹤影,也因為美味深受各國人民喜愛,是重要的經濟魚種。在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的台灣海峽,因為海峽的泥沙底質,以及海底平均深度比較淺,因此赤鯮在西部較為常見。
在臺灣全年都能捕獲,以夏至秋季為盛產季節,產卵季節則為夏季。可以使用延繩釣、手釣等漁法捕獲,在日本的延繩釣收穫時,黃背牙鯛身側那條突出的紅色條紋,一尾一尾連成很搶眼的一條線,又被稱做「連子鯛」。因風味迷人、價高誘人,所以也是北部釣客們趨之若鶩的對象。
延伸閱讀
◉台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-「黃背牙鯛」:
https://www.fa.gov.tw/book/fishlibrary/files/assets/basic-html/page-354.html#◉台灣魚類資料庫 -「黃背牙鯛」:
https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id=395481◉FishBase - Dentex hypselosomus:
fishbase.se/summary/Dentex-hypselosomus.html#◉日本市場魚貝類圖鑑 - “黃鯛(キダイ)“:
www.zukan-bouz.com/syu/%E3%82%AD%E3%83%80%E3%82%A4◉社團法人臺灣永續鱻漁發展協會-小魚誌:【赤鯮】:
www.facebook.com/groups/1048399285199895/posts/1049734401733050/?locale=en_GB
撰文:陳俐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