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類圖鑑

魚類圖鑑

烏金全身都是寶

【鯔】烏魚、奇目仔、信魚、正烏
鯔 鯔
【鯔】烏魚、奇目仔、信魚、正烏

第一次就看上眼

        銀白色的烏魚是海中的白銀,每年快到冬至時,成群的野生烏魚就會順著親潮、南下產卵。因為每年都在同一時間來到臺灣,就像是與漁民的約定與承諾,取信於漁民,故漁民喚之「信魚」。烏魚滋養著漁民的生計,在年底時刻就像是「年終獎金」,又被稱為漁民的「烏金」,決定著漁民今年是否能過個好年。

       暗灰色的背部、銀白色的身體與亮白的腹部,側面有數條黑灰色帶,黑灰色系的衣裝被漁民用臺語稱之「烏魚」,有著洄游性魚類的標準配色。頭又大又短、眼睛大,身體長而扁,各鰭都有黑色小點,腹鰭則是溫暖的棕黃色。觀察他們的嘴與鰓構造,就可以知道魚的飲食習慣,烏魚的鰓耙多而細長,正是因為他喜歡濾食泥巴中的碎屑和底棲生物。

       在魚市場,除了整尾的烏魚,更常看到橙黃色的烏魚子成對一片片排在一起。將雌魚的魚卵採下後,再經過捆紮、去血、冷凍、鹽漬、壓平整形、乾燥、包裝等過程,就成了我們看到的烏魚子。老饕可以從烏魚子的外觀、顏色、乾燥度等,去判斷這片是不是好吃的烏魚子喔!而剩下的烏魚肉因為失去昂貴的魚卵與魚鰾,變成便宜的空殼,因此被稱為「烏魚殼」。


餐桌上的他

        烏魚有三寶,指烏魚鰾、烏魚子、烏魚肫,烏魚鰾(烏魚白)是精巢、烏魚子是卵巢、烏魚肫則是胃囊,從頭吃到尾,是全魚利用度很高的魚種。金黃鮮美的烏魚子象徵著多子多孫與金玉滿堂,是逢年過節或喜宴餐桌上的常客。烏魚子風味濃厚、口感綿密,煎、炸、烤都適合,他的完美搭檔是新鮮白蘿蔔片或蒜苗。料理烏魚子的小技巧是不要撥開那個天然的卵袋膜,料理時就比較不會散開喔!

        來自公烏魚的烏魚鰾,在日文稱為白子(しらこ, Shirako),是冬天的限定美食,軟嫩的口感被形容成大海中的豆腐。因為冷凍後會破壞口感,新鮮冷藏的烏魚鰾是漁家的在地美食,常用麻油乾煎或麻油湯的方式料理,全家一起享用富含蛋白質與賀爾蒙的烏魚鰾。

        烏魚肫經過日曬,去除水分之後,就形成「烏魚腱」,口感近似雞胗,Q彈脆口卻多了一點鮮嫩,常用麻油、三杯、蒜苗清炒等方式料理。因為每隻烏魚只有一個烏魚肫,在魚市場比較難買到,是比較珍稀的老饕美食。

        「烏魚殼」則是三清處理之後的魚肉,有大量蛋白質跟魚油,營養一百分,魚肉可做成薑絲魚湯,在冬季成為生病或康復過程中的滋補聖品。想品味烏魚的油脂香氣,首選乾煎烏魚。也可以將煎得金黃的烏魚,再加入水跟辛香料熬成奶白色的湯頭,一把米粉下鍋就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烏魚米粉湯。

        大量的烏魚肉也能搖身一變成特殊的海鮮加工品,像是將魚肉曬乾變成烏魚乾、做成烏魚罐頭,或是將魚肉打碎後,變成烏魚漿或烏魚丸,成為湯麵的主角。另外,再加入一些調味,也能製作出香酥的魚鬆、鮮甜的魚麵,以及油炸後可口的魚餅。


大海中的你

中文名:鯔
英文俗名:Flathead grey mullet
中文俗名:烏魚、奇目仔、信魚、正烏


        以浮游動物、底棲生物、有機碎屑與藻類等為主食,會濾食海底的泥巴,獲得這些營養來源。烏魚喜歡的溫度帶很廣,從熱帶到溫帶都有分布。幼時喜歡生活於河口與海洋的淡鹹水交界處,成長後游向大海,常住在有沙泥海床的沿岸地區。

        在臺灣每年冬季為主要漁期,雖著東北季風與溫度的下降,烏魚魚群會開始由臺灣海峽北部向南遷移產卵,冬至前後抵達高雄、屏東一帶,雌烏魚一次可產下數百萬顆卵。主要捕撈方式為流刺網、圍網、定置網等漁法,是高經濟價值的魚種。

        又因為烏魚可以「完全養殖」,用人工的方式養出下一代烏魚魚苗,再養大、繁殖下一代,在臺灣主要的養殖區位在臺南、雲林跟嘉義等縣市。養殖烏魚也緩解了對野生烏魚的需求量,根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2021年的數據,鯔魚(烏魚)每年可以生產超過2千噸,其中約有1500噸是來自養殖烏魚,占比非常高。



鯔


延伸閱讀

◉台灣常見經濟性水產動植物圖鑑 -「鯔」:

www.fa.gov.tw/book/fishlibrary/files/assets/basic-html/page-251.html#

◉台灣魚類資料庫 -「鯔」:

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id=381182

◉FishBase - Mugil cephalus

fishbase.se/summary/Mugil-cephalus.html

◉日本市場魚貝類圖鑑 - “ボラ”

www.zukan-bouz.com/syu/%E3%83%9C%E3%83%A9

◉食農教育整合平台 - 「烏魚」:

fae.moa.gov.tw/theme_data.php?theme=kids_edu_topics&id=33

 

撰文:陳俐陵


0910-443-888
客服專線